四千二百零四章 能照亮戈壁的光-《军工科技》

    说到这里,张副总顿了顿,提高声调讲道“这种‘扎根精神’,比任何技术参数都珍贵。回去之后,我会让发改委牵头,把你们的‘基地生态’写成案例,不光军工系统,全国的科技园区都该学学——怎么让技术不悬在天上,怎么让科研人员能安心‘种好自己的田’。”

    汪良工从烟盒里抽出一支烟又放回去,这次却没觉得烦躁,反而笑出声:“刚才看红柳固沙的视频时,我就想,你们这群人跟这红柳真像——看着不起眼,根却扎得深。”他看向吴浩,语气里带着熟人间的坦诚,“明年靶场二期共享,我们科工系统第一个报名。另外,塔克拉玛干的红柳林,能不能多划两千亩给我们?让军工系统的年轻人也来看看,科研不光能造武器,还能给沙漠披绿装——这比任何动员讲话都管用。”

    王主任抬手敬了个不标准的军礼,掌心的老茧在阳光下格外清晰:“吴总刚才说远程测试系统下个月试运行,我现在就表个态——海军某试验基地的舰炮校准任务,我们包了首测。”他指了指屏幕上的单兵终端,眼神发亮,“至于系统适配,下午实弹演示结束,我让技术团队跟你们对接,争取三个月内拿出适配方案——战士们在前线等不起,好技术更等不起。”

    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教授已经掏出笔记本,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:“纳米分子筛的参数,下午对接时我带了便携式检测仪,咱们现场测几组数据,要是符合高原环境,下个月就能送样到喀喇昆仑山口试装。”他抬头朝吴浩笑了笑,“你们救了我们的急,这份情,我们记着——以后你们有任何极端环境医学的需求,我们团队随叫随到。”

    后排的年轻工程师们凑在一起,有人举着手机录下刚才的对话,有人在笔记本上写着“18天一项专利”旁边画了个感叹号。其中一个戴眼镜的姑娘忍不住开口,声音还有点怯生生的:“吴总,我们是航天科工的研发组,刚才看你们的数字孪生模型,有个算法逻辑我们琢磨了半年没弄透……能不能求份技术白皮书?”

    吴浩刚要回应,张副总已经笑着摆手:“小吴,这可得答应——让年轻人多交流,技术才能长得快。”

    会议室里的笑声混着空调风漫开来,周院士重新戴上眼镜,看向窗外戈壁上的光伏阵列,忽然道:“你们看那片蓝色海洋,每块板都朝着太阳,却又连在一起发电。”他转头看向吴浩,“就像你们——每个人都有锐气,合在一起,就成了能照亮戈壁的光。”

    这话落地时,不知是谁先鼓起了掌,接着掌声便像潮水般漫过整个会议室。阳光透过落地窗,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,落在大屏幕上那些跳动的技术图谱上,像是无数双手,正托着这些创新成果,往更远的地方去。

    一位来自兵器工业集团的专家推了推眼镜,接过话头:“吴总,我比较关心电磁炮的实战化应用进度。

    我们之前在舰船上测试过几款电磁炮,要么威力不够,要么续航太差。你们的产品在这两方面,具体有什么突破?”

    旁边一位航天领域的专家也补充道:“还有电磁炮的发射精度,在高速飞行状态下,如何保证对远距离目标的精准打击?你们在制导系统上,有没有什么创新?”

    吴浩先是朝兵器工业集团的专家点了点头,语气自信地回应:“关于威力和续航,我们的电磁炮采用了新型复合材料炮管,能承受更高的电磁强度,威力比传统型号提升了 50%以上。再加上智能能源管理系统,单次充电可以连续发射 30发,远超目前行业内 15发左右的平均水平。”

    他又转向航天领域的专家,调出一组测试数据图表:“在制导系统上,我们研发了毫米波雷达与光学复合制导技术,结合基地自主研发的高速数据处理芯片,能实时修正弹道偏差。

    在之前的测试中,对 200公里外的固定目标,命中精度可以控制在 3米以内;对移动目标,精度也能达到 5米左右。”

    听到吴浩的结束,在座众人都不由的点了点头。张副总呢,看着大屏幕上展示的数据资料信息,随即笑着说道:“这款新型电磁炮的各项性能都非常不错,期待它的实弹测试表现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,他看向吴浩说道:“其实相比于这款大口径远程电磁炮,我对于你们这几天正在测试的小口径电磁速射炮更加感兴趣。

    给我们大家介绍介绍吧,这次我们很多人可都是冲着它来的。”

    张副总话音刚落,会议室里像是被投入了一颗石子,原本稍缓的气氛瞬间又沸腾起来。

    兵器工业集团的那位专家猛地坐直了身体,手指在笔记本上快速圈下“小口径速射”几个字,镜片后的眼睛亮得惊人:“张副总说到点子上了!大口径电磁炮追求射程和威力,小口径速射炮才是近防体系的命门——我们之前搞过25毫米电磁炮,射速卡在每分钟1200发就上不去了,卡弹率还居高不下。”

    坐在他旁边的海军装备研究院的少将往前探了探身,军装上的星徽在灯光下闪了闪:“舰艇近防系统现在就缺这种硬家伙。传统速射炮靠机械结构,极限射速也就4500发/分钟,还得频繁换枪管。电磁炮要是能突破四千发,拦截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概率能提升至少三成。”

    后排几位负责防空系统的工程师已经开始交头接耳,有人拿出手机翻出之前搜集的零星资料:“听说浩宇科技这款30毫米炮,上个月在靶场试射时,连续打了五分钟没停?这散热要是真能顶住,简直是颠覆性的。”

    周院士也放下了手里的资料,指尖在桌面上轻轻点着:“小口径速射的难点不在‘快’,在‘稳’。电磁脉冲的瞬间稳定性、供弹系统的同步精度、炮管的热疲劳抗性,哪一环出问题都不行。”他看向吴浩,眼神里带着探究,“你们是怎么把这些矛盾点捏合到一起的?”